香附廣東產區(qū)正值產新中,近期關注的商家增多,但受存貨豐厚的拖累市場貨源走動一直不暢,行情低迷不前,現廣東家種貨5-6.5元;河南野生光香附10-11元。
【通用名稱】香附
【拉丁名稱】RHIZOMA CYPERI
【漢語拼音】Xiang Fu
【中英別名】香附子
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莖。
辛、微苦、微甘,平。歸肝、脾、三焦經。
煎服,6~9g。醋炙止痛力增強。
凡氣虛無滯、陰虛血熱者忌服。
揀去雜質,碾成碎粒,簸去細毛及細末。制香附:將碾碎之香附放入缸內,用黃酒及米醋拌勻。再用砂糖,加水適量炒烊,然后將香附倒入鍋內,與砂糖水充分混合,炒干。
生于荒地、路邊、溝邊或田間向陽處。
分布于遼寧、河北、山東、山西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陜西、甘肅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省區(qū)。其中山東產者稱東香附,浙江產者稱南香附,品質較好。
中藥>>中藥材>>理氣藥
《綱目》。
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.的干燥根莖。
春、夏、秋三季均可采,一般在秋季挖取根莖,用火燎去須根及鱗葉,入沸水中片刻,或放蒸籠中蒸透取出曬干。再放入竹籠中來回撞擦;用竹篩去凈灰屑及須毛,即成光香附。亦有不經火燎,即將根莖裝入麻袋撞擦后曬干者。也有用石碾碾去毛皮,稱為香附米。
本品多呈紡錘形,有的略彎曲,長2~3.5cm,直徑0.5~1cm。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,有縱皺紋,并有6~10個略隆起的環(huán)節(jié),節(jié)上有未除凈的棕色毛須及須根斷痕;去凈毛須者較光滑,環(huán)節(jié)不明顯。質硬,經蒸煮者斷面黃棕色或紅棕色,角質樣;生曬者斷面色白而顯粉性,內皮層環(huán)紋明顯,中柱色較深,點狀維管束散在。氣香,味微苦。
置陰涼干燥處,防蛀。
理氣解郁,止痛調經。治肝胃不和,氣郁不舒,胸腹脅肋脹痛,痰飲痞滿,月經不調,崩漏帶下。
(1)理氣解郁:用于肝氣郁結之胸脅及胃腹脹痛。配柴胡、青皮治胸脅痛。配高良姜(名良附丸)治胃寒痛。
(2)調經止痛:用于肝氣郁結之月經不調、小腹脹痛。配艾葉治寒凝氣滯之行經腹痛。
①《別錄》:”主除胸中熱,充皮毛,久服利人,益氣,長須眉。”
②《唐本草》:”大下氣,除胸腹中熱。”
③《醫(yī)學啟源》:”快氣。”
④李杲:”治一切氣,并霍亂吐瀉腹痛,腎氣,膀胱冷,消食下氣。”
⑤《湯液本草》:”治崩漏。”
⑥《滇南本草》:”調血中之氣,開郁,寬中,消食,止嘔吐。”
⑦《綱目》:”散時氣寒疫,利三焦,解六郁,消飲食積聚,痰飲痞滿,跗腫,腹脹,腳氣,止心腹、肢體、頭、目、齒、耳諸痛,癰疽瘡瘍,吐血,下血,尿血,婦人崩漏帶下,月候不調,胎前產后百病。”
香附的功效
一、理氣解郁:用于緩解肝氣郁結之胸脅及胃腹脹痛。
配柴胡、青皮治胸脅痛。
配高良姜(名良附丸)治胃寒痛。
二、調經止痛:用于肝氣郁結之月經不調、小腹脹痛。
配艾葉治寒凝氣滯之行經腹痛。
香附的作用
1、解熱鎮(zhèn)痛作用:香附揮發(fā)油無明顯鎮(zhèn)痛作用。Gupta MB報道,香附醇提取物中所含的三萜類化合物(IV一B)5mg/kg灌服的鎮(zhèn)痛效果與30mg/kg乙酰水楊酸相當。香附醇提取物對注射酵母菌引起的大鼠發(fā)熱有解熱作用,其效價約為水楊酸鈉的6倍,其解熱有效成分也是三萜類化合物。
2、降溫作用:給大鼠腹腔注射香附揮發(fā)油0.1ml/kg,以腹腔注射氯丙嗪5mg/kg作陽性對照,給藥前后分別測定大鼠直腸體溫。結果表明,給予香附揮發(fā)油30分鐘后可明顯降低大鼠正常體溫(P<0.05),較氯丙嗪的降溫作用強,但作用不及氯丙嗪持久,隨后大鼠體溫逐漸恢復正常。
3、對子宮的作用: 5%香附流浸膏對豚鼠、兔、貓和犬等動物的離體子宮,無論己孕或未孕,都有抑制作用,使其收縮力減弱、肌張力降低。其作用性質與當歸素頗相似,但較弱。
4、抗菌作用:體外試驗,香附揮發(fā)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,對其他細菌無效。香附烯Ⅰ和Ⅱ的抑菌作用比揮發(fā)油強,且對宋內氏痢疾桿菌亦有效。氫化不影響其抗菌作用。香附酮則完全無效。香附提取物對某些真菌亦有抑制作用。
香附適合人群:
氣虛無滯者慎服;陰虛、血熱者禁服。
香附食療作用:
香附味辛、甘、微苦,性平;歸肝、三焦經;氣香行散,可升可降;
具有理氣解郁,調經止痛;
主治肝郁氣滯,胸脅痞滿,脘腹脹痛,疝氣疼痛,月經不調,經行腹痛,閉經,崩漏帶下,胎動不安。
香附做法指導:
1、勿使香附接觸鐵器。
香附的做法 香附的適宜人群
2、凡脅肋脘腹脹痛者,可與柴胡、郁金、延胡索、白芍等配伍,以疏肝理氣止痛。
3、凡肝氣郁滯,經行愆期者,可與當歸、川芎、熟地等配伍。
4、凡血熱瘀阻,月經不調,或經行腹痛者,可與赤芍、牡丹皮、益母草、當歸等到同用,以加強活血調經止痛之功。
香附味辛、微苦、微甘,性平。歸肝、脾、三焦經。行氣解郁,調經止痛。用于肝郁氣滯,胸、脅、脘腹脹痛,消化不良,胸脘痞悶,寒疝腹痛,乳房脹痛,月經不調,經閉痛經。
1、《別錄》:"主除胸中熱,充皮毛,久服利人,益氣,長須眉。"
2、《唐本草》:"大下氣,除胸腹中熱。"
3、《醫(yī)學啟源》:"快氣。"
4、李杲:"治一切氣,并霍亂吐瀉腹痛,腎氣,膀胱冷,消食下氣。"
5、《湯液本草》:"治崩漏。"
6、《滇南本草》:"調血中之氣,開郁,寬中,消食,止嘔吐。"
7、《綱目》:"散時氣寒疫,利三焦,解六郁,消飲食積聚,痰飲痞滿,跗腫,腹脹,腳氣,止心腹、肢體、頭、目、齒、耳諸痛,癰疽瘡瘍,吐血,下血,尿血,婦人崩漏帶下,月候不調,胎前產后百病。"
1、生香附:揀去雜質,碾成碎粒,簸去細毛及細末。
2、制香附:將碾碎之香附放入缸內,用黃酒及米醋拌勻。再用砂糖,加水適量炒烊,然后將香附倒入鍋內,與砂糖水充分混合,炒干。 (每香附粒100斤,用黃酒、米醋各20斤,砂糖6斤)
3、四制香附:取凈香附用米醋、童便、黃酒、煉蜜(加開水烊化),充分拌炒至干透取出。(每生香附100斤,用米醋、黃酒、童便各12.5斤,煉蜜6斤)
4、醋香附:取凈香附粒,加醋拌勻,悶一宿,置鍋內炒至微黃色,取出晾干。(每香附粒100斤,用醋20斤)香附炭:取凈香附,置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,內部焦黃色,但須存性,噴淋清水,取出曬干
凡氣虛無滯、陰虛血熱者忌服。
香附子的功效與作用
別名:香附子、莎草根。
來源:為莎草科多年草本植物莎草的干燥塊莖。野生于海、河、溪邊沙地上較多。
產地:主產于山東、湖南、湖北、浙江、河南、河北、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有生產。
性狀鑒別:根莖略呈紡錘形,大小不等;長約1.5~3厘米,直徑約0.5~1厘米。表面棕褐色。全體具多數環(huán)節(jié)紋,附生棕色毛須及殘留的根痕(帶有毛須的稱毛香附,去凈毛須的稱光香附,碾去外皮的稱香附米)。質堅硬,經過蒸煮的折斷面有光澤,色顯紫紅,直接曬干的色白而顯粉性。外皮與中間圓心分層明顯,中心色略深,散步有黑色點狀維管束。氣芳香,味辛苦。以粒大,色紫紅,光潤,質堅實,香氣濃者為佳。
主要成分:含揮發(fā)油,其中主要為香附稀,香附醇,并含脂肪酸等。
功效與作用:理氣解郁、調經止痛。其藥理作用研究得還很不夠。現代實驗初步發(fā)現有:1、鎮(zhèn)痛作用。香附的乙醇提液能顯著地提高實驗動物(小白鼠)的痛閾。2、抑制子宮收縮,使子宮肌肉弛緩,但其作用不及當歸。
炮制:碾碎,醋炒。
性味:辛、微苦、平。
歸經:入肝、三焦經。
功能:理氣解郁,調經,止痛。
主治:肝胃不和,氣郁不舒,胸腹脹滿,月經不調,痛經等癥。
臨床應用:前人稱本品為“氣病之總司,女科之主帥”,廣泛用于氣郁所致的疼痛,尤其婦科病癥和月經不調。
1、治月經不調、月經痛。見證有肝郁氣滯,與神經精神因素(如情緒抑郁或暴躁、精神緊張)有關的月經疼痛更適宜。可用香附配四物湯,或加烏藥、延胡索。如屬經來后期,小腹虛寒作痛,可用香附配當歸、川芎、杜仲、艾葉等,方如香附芎歸湯,既能調經,又能止痛。
2、治氣郁疼痛。如屬肝郁所致肋痛(多見于慢性肝炎),可用香附配逍遙散。
如胃脘氣痛,兼有吞酸嘔吐,噯氣食少(可見于胃神經能癥、胃、十二指腸潰瘍病,或慢性胃炎),偏于熱的,配梔子、川連、陳皮、如香附散,偏于寒,配良姜、吳茱萸。此外,伏暑濕所致脅痛,或咳或不咳、無寒但潮熱,可配旋復花等行氣舒肝化郁,方如香附旋復花湯。外感而兼有肝氣郁結者,可用香附、蘇葉等發(fā)汗解郁止痛,如香蘇飲。
使用注意:有血虛內熱,或月經先期者不宜用。
用量:6~9g。
處方舉例:1、香附芎歸湯(《腎氏尊生書》):香附9g,川芎4.5g,當歸12g,白芍9g,艾葉(炒)9g,熟地30g,麥冬9g,杜仲9g,橘紅3g,青蒿6g,甘草3g,水煎服。
2、香附散(《沈氏尊生書》):香附9g,梔子6g,川連3g,陳皮6g,法夏6g,水煎服。
3、香附旋復花湯(《溫病條辨》):香附3g,旋復花9g(布包),茯苓9g,蘇子9g,陳皮9g,制半夏9g,薏苡仁15g,水煎,分三次溫服。
]]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