梔子(學(xué)名: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)別名:黃梔子、山梔、白蟾,是茜草科植物梔子的果實。梔子的果實是傳統(tǒng)中藥,屬衛(wèi)生部頒布的第l批藥食兩用資源,具有護(hù)肝、利膽、降壓、鎮(zhèn)靜、止血、消腫等作用。在中醫(yī)臨床常用于治療黃疸型肝炎、扭挫傷 、高血壓、糖尿病等癥。 梔子為灌木,高0.3-3米;嫩枝常被短毛,枝圓柱...
連翹為木犀科植物連翹的果實。多叢生于山野荒坡間,各地亦有栽培。分布遼寧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江蘇、湖北、江西、云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等地。本植物的根(連翹根)、莖葉(連翹莖葉)亦供藥用。性味苦,微寒。清熱解毒的中藥,主治熱病初起,風(fēng)熱感冒,發(fā)熱,心煩,咽喉腫痛,斑疹,丹毒,瘰疬,癰瘡腫毒,急性腎炎,熱...
金錢草:原名馬蹄金,別名:過路黃、鏡面草、翠屏草、荷苞草、肉餛飩草、金鎖匙、連錢草等。拉丁文名是Dichondra repens Forst.管狀花目、旋花科多年生匍匐小草本。葉腎形至圓形,直徑4-25毫米,花單生葉腋,花柄短于葉柄,絲狀;綠葉,開黃色小花。主要分布于兩半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(qū)。全草供藥用,有清熱利尿、祛風(fēng)止痛、...
黃柏,為蕓香科植物黃皮樹或黃檗的干燥樹皮。前者習(xí)稱“川黃柏”,后者習(xí)稱“關(guān)黃柏”。可入藥,性味苦寒,主治熱痢,泄瀉,消渴,黃疸,痿躄,夢遺,淋濁,痔瘡,便血,亦白帶下,骨蒸勞熱,目赤腫痛,口舌生瘡,瘡瘍腫毒。黃柏堿和昔羅匹林對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有抑制作用,小鼠的自發(fā)活動、各種反射均受到抑制;給予未麻醉家兔...
白芨 ,(學(xué)名:Bletilla striata)又名連及草、甘根、白給、箬蘭、朱蘭(《花鏡》),紫蘭、紫蕙、百笠。屬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(塊根),主要分布在中國、臺灣、日本以及緬甸北部。花美適合觀賞之用,其球莖曬干后的名稱為白及(又名白芨、明白芨、紫蘭根、甘根、白給),屬于中草藥,其它亦有當(dāng)作糊料之用途。一般品種的...
巴戟天(BAJITIAN),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。又名三蔓草(《唐本草》),不雕草(《日華子本草》),雞眼藤、黑藤鉆、糠藤、三角藤。根莖可作中藥。性微溫,味辛甘,具有補(bǔ)腎陽、強(qiáng)筋骨,祛風(fēng)寒的功能,主治腎虛、腰膝酸軟等。主產(chǎn)廣東、廣西、福建(南靖、平和、詔安、龍溪、永定等)、海南等省。巴戟天為茜草科植物...
秦皮為木犀科植物苦櫪白蠟樹,小葉白蠟樹或秦嶺白蠟樹的樹皮。生長于山坡、疏林、溝旁。分布遼寧、吉林、河北、河南、內(nèi)蒙古、陜西、山西、四川等地。性味苦,寒。清熱燥濕中藥。主治:清熱燥濕、清肝明目、平喘止咳。用于熱毒瀉痢、目赤腫痛、目生翳障。 秦皮出自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、陶弘景:秦皮,俗云是樊槻皮,而水漬以...
玄參,別名:元參、浙玄參、黑參、重臺、鬼藏、正馬、鹿腸、端、玄臺、元參,拉丁學(xué)名:Scrophularia ningpoensis)為玄參科、玄參屬下的一個種。高大草本,可達(dá)1米余。支根數(shù)條,紡錘形或胡蘿卜狀膨大,粗可達(dá)3厘米以上。中藥名,主治:溫?zé)岵『蜖I血、身熱、煩渴、舌絳、發(fā)斑、骨蒸勞嗽、虛煩不寤、津傷便秘、目澀昏花、...
蟾衣是蟾蜍(即癩蛤蟆)自然蛻下的一層角質(zhì)衣膜,是癩蛤蟆身上的一層很薄的幾乎透明的皮,蟾蜍脫下之殼,是蛤蟆自然蛻下的角質(zhì)衣膜,俗稱“蟾衣”,《本草綱目》中稱之為“蟾寶”,具有扶正固體,攻堅破淤,抗癌消腫之功效,在民間廣泛用于治療腫瘤、乙肝、大小三陽、腹水等疑難雜癥的“秘方”。民間用蟾衣治療肝、肺等多種腫瘤...
滑石是熱液蝕變礦物。富鎂礦物經(jīng)熱液蝕變常變?yōu)榛驶3书蠙焓㈩B火輝石、角閃石、透閃石等礦物假象。滑石是一種常見的硅酸鹽礦物,它非常軟并且具有滑膩的手感。人們曾選出10個礦物來表示10個硬度級別,稱為摩斯硬度,在這10個級別中,第一個(也就是最軟的一個)就是滑石。柔軟的滑石可以代替粉筆畫出白色的...